今天是:    
     
     
【ESI学科建设】王松:十年磨剑 潜心科研
来源:    上传时间:2019-04-18

王松,男,198412月出生,河南南阳人,博士,副教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以及低维光电材料的发光动力学过程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湖北省自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学校学科开放基金1项、机电汽车学科群开放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文论4篇,其中SCI二区2篇,SCI四区2篇,与其他高校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一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平台建设,躬体力行

王松刚入校时,学校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刚刚开始,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连续几年完成年均500万左右设备的调研、论证、政府采购以及验收工作。为满足整个研究方向的测试需求,每台仪器设备的采购他都要和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多次研讨,并邀请相关仪器生产厂家工程师详细讲解技术参数,通过反复多次的细致对比,最终确定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在招标过程中,王松到现场向招标评审专家详细阐述仪器采购需求,并辨别不同投标仪器参数的响应真实性,以确保学校采购资金每一分都用到实处。由于仪器设备到货时间的不确定性,为确保到校设备的安全接收,他常常在周末和假期加班加点。有的设备重达几百公斤,在周末没有工人或者叉车帮忙的情况下,只能联系在校教师自己动手人力卸载。为保证每台仪器正常运行和熟练使用,他常常全程陪同设备工程师进行仪器安装调试,经常一站就是一整天。在学校支持下,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现在,该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已经达到鄂西北地区领先水平,某些方向的科研条件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重点院校的课题组。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参与者,王松深切体会了过程的艰辛和成效显现后的喜悦。

广泛合作,别开生面

在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他积极走出校园参加国际国内先进学术会议,广泛与相关领域专家沟通交流,推广我校相关领域学科科研平台。王松积极主动参与到专家的课题中,通过合作,我校的科研平台逐步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和继续合作的意向。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只要合作专家有需求,王松都会在第一时间给出数据以确保研究的实效性,多次在假期花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数据测量,如果数据测试不合理还需多次测量进行验证以保证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同时根据科研前沿方向以及合作专家需求对相关领域科研平台进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化,在低温光谱、瞬态时间分辨荧光技术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与低维光电材料的发光动力学过程研究领域专家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学校的大力建设以及个人积极努力,王松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广西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教师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几年来共同发表SCI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协助武汉理工程一兵院士课题组发表两篇一区文章,一篇影响因子为16,一篇影响因子为30。 与湖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广西大学老师合作发表SCI二区文章6篇,其中一篇为共同通讯作者,并排第一通讯作者,一篇为ESI高被引论文。2018年与常州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两个和课题组完成协商,共同研发项目,并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现已有2篇共同通讯SCI文章见刊,其中1篇为SCI二区,多篇SCI论文在投。

科研育人,同频共振

为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科学引导,在学生参加课题初期,王松每次都亲自动手多次重复每一个实验步骤,确保同学能够掌握每一个实验细节,同时不断给学生讲解科学原理让其明白进行此项实验的意义。学生开始单独做实验后,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他都坚持与学生一起做实验,确保实验安全,直到学生真正能够独立安全进行实验。在学生制备出样品后,他又与学生一起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等数据的测试,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其中成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并重的方式参与科研。在同学们做实验遇到瓶颈的时候先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讨论其中原因,再帮助学生分析讨论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向学生阐明科学研究的规律,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几年来共指导本科生30余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日后工作和考研打下厚实的基础。

科研无止境。研究越深入,王松越觉得科研天地之广阔,为此,他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他希望自身的科研工作能再上一个台阶,为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尽应有之力。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邮编:441053
联系电话:0710-3590894 传真:0710-3590894